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我会资助的老土中国生态小农联盟的特色公益经验在光明日报刊发 2020-11-10  
 

  [导语]近日,我会资助的老土中国生态小农联盟的特色公益经验在光明日报刊发,文章分享了他们推广有机农业和收集民间音乐素材的公益理念。老土中国生态小农联盟卧龙项目通过扶持卧龙农户进行有机生产,并通过各项文化和教育活动,将有机农业与卧龙特色文化、生态环境、熊猫保护结合,提升卧龙文化和农产品知名度,带动实现农业与旅游共同发展,对四川卧龙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和传统的文化传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将光明日报刊发的文章转发如下:

  用生态和音乐唤醒农村可持续发展力量

  来源:光明日报

  近日,静谧如世外桃源般的“熊猫老家”卧龙迎来了一群“不速之客”,一行十多人兵分两路,或与农民亲切地交流着有机农业知识,或背着各种各样的乐器,在卧龙镇和耿达镇的六个村子里的田间地头纵情演奏。这正是由深圳创业者为当地带来的生态小农联盟系列活动,嘉宾团队由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界专家学者组成,包括成都大地书房主理人陈果,四川交响乐团乐团首席小提琴家张韬,中国地区巴德青年大学执行总监小提琴演奏者莫灵风(Shawn Moore),中国有机三十年创新人物的农学家刘小平,四川音乐学院研究员多乐器演奏者KUN,西南民族大学人类学教授张原、汤芸,合肥师范学院钢琴教师孔祥娅、朱叶飞。

  用创新可持续发展方式讲述中国乡村的故事,2018年,老土中国生态小农联盟正式在四川启航。在由生态环境部支持,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和中国扶贫基金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迈向生态文明向环保先锋致敬”公益资助计划中,老土小农联盟项目从20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最终收获资助的20个项目。

  该团队此次来到卧龙,主要是想继续解决乡村振兴和环境保护这两个难题,而他们对此选择了两个不同的方案:一是在卧龙保护区当地,用生态有机农业的方法帮助农民改善种植技术,从而实现农民生计和社区发展,同时也促进生态保护;二是研究在现代化和商业化进程中流失的传统民族文化,挖掘传承创新的出路。老土邀请艺术家们依据当地的民歌素材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即兴表演和乐曲创作,从而帮助当地文化传承并创新改良。

  农业和音乐虽然看似是不相关的两个领域,但其实它们与当前我国农村当中经济发展和本地文化流失这两个矛盾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很多嘉宾都认为,土地和自然是解决两个矛盾的钥匙,回归土地,尊重自然并珍惜其给予的资源和灵感,才能让之后的每一个生灵都能够继续享有这种美好。

  有机农业的推动一直是很难深入的部分,尤其是当现代农药化肥成了虫害和减产的唯一解药,却形成恶性循环使土地更加贫瘠。而有机农业的高附加值和可延续性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60后”的刘小平老师对村民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室内讲座后,又迫不及待跑往田地里,手把手指导农民种植技术。

  当看到地里的莲花白叶片上覆盖满蚜虫的时候,刘小平十分痛心:“土地因为连年耕种,滥用化肥,植物的抗虫害能力已经大大下降了。如果再不整改,之后的虫害只会愈发严重。”现场的村民们忙问,那应该打什么药?刘老师连忙摆手,试图改变“农药核心”的惯性思维。他倾囊相授,,利用野生的青蒿制作除虫剂或是发酵叶子烟做钾肥的有机解决方案源源不断的从他嘴里说出来,直到太阳快落山,农户们仍簇拥着刘老师,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为了更好地跟进各个农户的情况,老土在社区群里继续组织农业问题的互动与状况更新,线上的答疑和线下的实地指导形成了互补。

  与此同时,年轻的艺术家们背着乐器开始往高山草甸甘海子进发。这里原是村民张爷爷家放羊的牧场,去年在开发作为旅游景点后,摇身一变成为抖音、小红书上的网红打卡地。羊不让放了,取而代之的是络绎不绝的游客。近一个半小时攀爬的路程,在大家轻松愉快的音乐声中很快度过了。原始森林和草地的清香,雪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艺术家们或赤着脚,或盘着坐,在最自然的环境中随意组合碰撞着音乐的灵感,小提琴、拇指琴、口风琴、非洲鼓、尤克里里,看似不搭的乐器却在美景的激发下、在当地文化的熏染下演绎出奇妙的和谐旋律,轻松明快又富有当地民族特色。

  有人会问:这短短几天的时间能改变些什么呢?“这次小小活动掀起的涟漪正在向深处生长,向未来扩去,从卧龙农民的中国生态小农联盟出发,变成未来联合国相关会议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基层老百姓的本地智慧,而卧龙农民正是方案的贡献者们,能够用自己独特的“中国经验”,为世界上其它国家和人民带来好的生态和未来。在2021年中国即将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会议上,老土将作为平行活动参与单位联合其他农村社区,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中,形成联盟彼此对话,增进交流,促进全球性命题新型解决方案的产生。(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党文婷 通讯员 陈诞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