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 English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团外卖青山公益专项基金”环保顾问团专家视点:环保公益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2023-12-27  
 
 
   引言
  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之一。全球气候变暖加速演进,极端天气呈现频发、强发、广发特征,对全球经济社会和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环保社会组织作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参与方,通过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扩大社会影响力等方式,参与绿色低碳转型,助力中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一、充分认识环保公益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的意义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中“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重要内容。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要求“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
  一系列重要会议和文件出台,为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现代环境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中国明确提出“双碳”目标,这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也是面向世界的庄严承诺。双碳目标的实现过程将是一次全方位、全领域、系统性的社会变革,需要全社会各方的参与。这场变革涉及的参与主体是多元的、复杂的,各主体的广泛参与、实践探索、自身成长发展和彼此之间的良性互动,是达成目标的有利保障。“双碳”任务成为环保社会组织新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之一。
  社会组织在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社会组织既是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基础性主体,也是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的重要力量,是链接政府、企业、行业机构、公众等各方的桥梁纽带。同时,社会组织和慈善行业还承担着推进第三次分配、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职能,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伴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以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为载体的公益项目中,种树植草、生态修复、海洋保护等等,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运作模式。例如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美团青山计划联合发起的“青山公益自然守护行动”,资助生态修复、生计替代及科研实践等三大类公益项目,与百万青山公益商家一起守护自然保护地。在“双碳”目标与共同富裕目标协同发展的新使命驱使下,环保社会组织正在通过模式创新和实践探索,悄然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着更加绿色、更加低碳、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二、新时代环保公益项目的模式创新和实践探索
  环保社会组织面向公众、企业和政府等主体开展的公益项目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例如面向公众的宣传倡导、推动公众参与实践、开展相关研究和政策建议、进行社会监督等。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四种路径:
  (一)推动商业的绿色低碳转型
  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了环境领域、商业领域以及公共事务领域的广泛认可。特别是ESG(即环境、社会和治理)评价体系成为对我国上市公司、中央企业的重要评估方式,商业领域探寻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意愿愈发凸显。
  在宏观层面,公益项目可以在商业机构绿色低碳转型思想体系的梳理、构建及价值观引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例如,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是由全球环境信息研究中心(CDP),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GC)、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发起的一项国际倡议,并引导企业制定符合《巴黎协定》的减排目标,致力于提升企业减排雄心,推动企业可持续符合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挑战。又如,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团外卖青山公益专项基金支持、德勤中国团队提供技术开发的“餐饮经营场所碳排放核算项目”,发布了《餐饮商家低碳行动指引研究报告》,并上线了“餐饮商家碳足迹计算器”微信小程序,积极引导餐饮商家在经营活动中践行节能减排。
  在微观层面,公益项目能够通过推动规则或标准的制定或执行,帮助商业机构建立起绿色生产领域相同或者相近的话语体系。例如,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海青悦、海南省绿色金融研究院等社会组织均对中国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进行研究评估,并发布专业报告,引导企业ESG信息披露率和ESG信息披露质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了促进塑料餐盒的资源化回收利用,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联合美团青山计划发起塑料餐盒城市级规模回收行动——“盒聚变”计划,联动收运企业及下游塑料再生产业链条,提升居民分类回收参与率,建设透明可溯的上下游链条,目前已经和全国7个省份的9家回收企业达成合作,争取打造规模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塑料餐盒回收模式。
  (二)引导公众的低碳理念及行为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个全民议题,社会公众是低碳减排行为最主要的参与者和最大的受益者。“双碳”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的主导和企业的推动,更离不开公众的参与。提升公众环境知识认识水平,搭建社会参与绿色低碳行为的平台渠道,这两者都很重要。社会组织天然地与公众密切联系,环保公益项目一方面能够通过意识教育达到行为习惯培养的目的,将知与行贯穿起来;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渠道、场景的提供,降低公众实践低碳行为的成本、简化方式,逐渐拉近公众与“碳”议题之间的联系。
  在低碳教育的方面,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的“中国气候变化教育”项目,通过基线调研、教材开发、教师培训、小额资助、媒体沙龙、创意竞赛等系列活动,推动气候变化教育进课堂,至今已覆盖全国32个试点城市,为中小学教师培训气候变化相关的知识与教学方法等;北京合一绿色公益基金会的“垒土行动”则是通过建立社群、学习赋能、主题辅导、工具研发以及行动落地的整个链条,倡导公众用行动支持推动低碳环保理念的实践与传播。
  线下低碳场景的搭建需要依托一定实体地域完成,例如低碳校园、低碳社区或低碳示范区。例如,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与美团青山计划共同发起了“青山公益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项目,通过资助社会组织在社区开展宣讲、提供志愿服务,将资源循环利用、垃圾分类等低碳理念传递到居民当中。又如,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菜鸟绿色联盟公益基金旨在资助绿色物流、绿色消费、绿色供应链等方面的研究、倡导,推动资源节约和生活方式绿色化,资助开展了“回箱计划”、“高校减塑行动”、“菜鸟海洋”等公益项目。
  线上低碳场景搭建的杰出代表是支付宝的“蚂蚁森林”。作为“互联网+环保公益”的创新产品,蚂蚁森林将虚拟和现实巧妙地链接起来,让每个人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衣食住行各个消费领域随手做环保。据生态环境部2021年“全国低碳日”主场活动公布的数据:蚂蚁森林从2016年上线以来,已累计带动超过6.13亿人参与低碳生活,产生“绿色能量”2000多万吨,其间累计种下3.26亿棵树。
  (三)引导社会组织发挥监督作用
  社会组织对环境议题的监督作用,其实质是公众参与环境保护行为的延伸。社会组织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法人主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赋予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享有获取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环境保护的权利;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于气候变化广泛影响公共利益,公益诉讼在推进“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理应发挥重要作用,例如,上海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就是一家致力于推动环境信息公开、环境数据开放的社会组织,通过在垃圾焚烧、污水处理、钢铁等重点行业的年报、半年报、IPO、公司债、绿色公司债、ESG报告等内容进行深度分析,深入推进ESG信息的披露。
  2022年6月,中华环保联合会起诉中碳能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被告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在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正式立案,这是社会组织提起涉及碳排放数据造假、维护国家碳交易市场安全的第一批公益诉讼案件。
  “环境法治能力建设和气候治理多方参与”项目是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美国)北京代表处合作开展的公益项目,主要围绕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过程中的法律、政策与多方参与机制等议题组织召开交流、研讨等活动。2023年9月19日,项目内容之一“协同推进能源产业低碳转型与气候治理多方参与”圆桌会议在山西太原召开,会议面向山西省及所在流域区域能源产业绿色转型创新实践与协同治理需求,立足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应对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过程中的政策法规能力建设与多方参与机制构建,得到有关地方政府、大专院校、行业龙头企业、金融保险机构和山西省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会等社会组织的通力配合与支持。
  (四)促进国际交流合作
  中国社会组织走出国门、参与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等有关国际事务,是加强民间交往、促进民心相通的有效途径。国际环保合作是全球环保问题的关键解决之道。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国际机构和中国环保社会组织都在做全方位的尝试,推动环境、能源等领域的国际气候合作,助力绿色低碳发展。
  在国际舞台上,联合国环境署(UNEP)、全球环境基金(GEF)、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等机制和实践在推进国际环保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国内,早在2007年,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就发起成立了民间气候行动网络项目(CCAN),旨在加强中国民间组织在气候变化领域的能力建设、国际交流和协同合作。截至2020年底,共有39家成员机构,分布在全国17个城市。过去13年中,中国民促会共支持22家社会组织的104名代表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举办边会、新闻发布会、双边民间组织交流会及向联合国秘书处递交立场书等形式,向国际社会分享中国民间组织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经验和政策建议。2022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中国角“社会组织携手多利益相关方迈向零碳未来”主题边会在沙姆沙伊赫举行。边会由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和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联合主办,来自气候变化领域的国内外政府官员、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学校、企业等与会,共同探讨社会组织如何携手多利益相关方,助力全球零碳目标的实现。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积极参与联合国及其所属机构等有关国际事务,如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成员国座谈会、联合国环境大会、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级别政治论坛、中非民间论坛、《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等等,为民间国际交流和国际履约贡献中国力量。特别是在2022年11月COP27期间,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了COP27中国角青年应对气候变化主题边会,通过青年案例分享、对话交流等方式呈现青年视角下的气候变化问题,展示青年应对气候变化的案例模式和成效,促进各方交流,鼓励更多年轻人积极参与到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之中。
  三、进一步加快绿色低碳公益项目发展的难点与思考
  在近年的“双碳”目标实现和全球气候治理的过程中,企业和公众参与意愿明显提升。社会组织参与气候变化治理,是推动建设多元共治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当中的重要一环,起着凝聚多方力量、共促绿色低碳转型的作用。
  (一)从自身条件来看,基层环保社会组织专业能力面临挑战
  根据《2022中国环保公益组织现状调研》显示,我国有环保公益组织约18085家,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约7000家。除了上文案例中提到了这些全国性的或头部的社会组织,省、市、县级组织在数量上是占绝大多数的。这些地方性环保社会组织在机构治理能力、资金筹措能力、特定议题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气候变化、碳排放知识)储备等方面尚存在短板。
  以湖南为例,湖南省生态保护志愿服务联合会2023年8月发布的《湖南生态环保组织发展现状调研报告(2020-2022)》显示,政府购买服务仍是这些机构最主要的资金来源,25%的机构将政府购买服务列为其最主要资金来源,其中资金来源中政府购买服务资金占比50%-100%的机构有20家,占样本总量的5%。
      双碳目标的提出对环保社会组织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要保证气候变化治理类公益项目的高品质开展,社会组织需要夯实自身,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关注人才队伍建设、综合运用社会资源、创新传播方式,打造有社会感知的公益项目。
  (二)从绩效考核来看,环保公益项目助力减碳的贡献难量化
  传统低碳减排项目,例如植树造林、森林经营管理或新能源推广普及,其节能减排的作用是可以量化展示的;新型环保公益项目则更多聚焦于项目的社会影响力,即通过提升政府、企业、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间接地推动低碳转型,其效果是潜移默化的,故而其贡献很难量化呈现。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社会组织设计、开展此类项目的积极性。
  政府应对在气候治理领域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影响力强并作出较大成绩的环保社会组织给予税收优惠、行政表彰、政策倾斜等支持;公益行业应为环保社会组织搭建更广泛的资源对接平台,提升其资源引入和影响力输出的机会;媒体应当多与环保社会组织合作,协助其讲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故事,支持环保社会组织在气候治理领域健康发展。
  (三)从方法工具来看,慈善资本尚未重视绿色金融的撬动力量,鲜见碳领域慈善信托
  社会捐赠的资金毕竟有限,如何能让有限的慈善资本发挥更大、更持久的影响力呢?《慈善法》给出的一种路径是设立慈善信托。据中国慈善联合会慈善信托委员会公布数据,截至2023年7月31日,我国共备案慈善信托1389单,资金总规模60.24亿元。
  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发布的《绿色信托指引》,信托公司可通过绿色信托贷款、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债券投资、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绿色公益/慈善信托等方式提供的信托产品及受托服务,以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然而,在实操层面,目前已知的碳领域慈善信托仅有两例:
  一个是平安普惠于2021年设立全国首单“碳中和”慈善信托——平安碳中和绿色金融发展慈善信托。该项目由平安普惠与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北京大学等多方合作推出,财产总规模590万元,旨在通过资助国家公园内的生态保护、社区发展、科学研究等多个方面,为国家公园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目前,该项目已经选定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川西坝子国家公园、武陵山片区国家公园作为首批合作对象,并将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执行方案。
  另一个是在首个全国生态日,由无锡市慈善总会、国联信托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碳能投环境服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发起成立的“无锡碳普惠绿色发展公益慈善信托”。该信托首期规模为100万元,将用于资助支持环境保护、碳达峰碳中和相关的宣传科普公益活动、“慈善光伏照万家”乡村助困项目、节能减排行动等公益活动和项目,助推无锡双碳事业、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及其他社会慈善公益事业的发展。
  绿色金融是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必要工具, 碳领域慈善信托不论从备案单数还是从资金规模来讲,都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还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慈善资本+绿色金融是跨生态环保、金融和公益慈善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课题,需要下更大的功夫去研究推进。
  本文系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美团外卖青山公益专项基金“环保顾问团专家视点栏目”特约专家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副秘书长王振刚撰写,更多专家观点敬请期待。